1968年年底,伟大领袖一挥手,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一场知识青年大迁徙的狂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来自北京、上海、山西、河南以及本县12300余名知青到灵宝农村插队劳动,分别安置在大王、阳店等13个公社373个大队2509个生产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耕田种地、开渠修路。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群天南地北没长大的孩子,随父母支援祖国三线建设,从大城市来到了豫西边陲的大山里一灵宝国营124厂。 灵宝县影剧院动员大会现场 来源:心怡
灵宝县大剧院动员大会的开始,命运就把我们的青春和梦想被一起拴在了那片缺水干旱的程村塬上。无论是南北社,还是南北中王,知青们同煎熬,共患难,把青春热血献给了这片土地。
我插队的村庄,属豫西地区,村民大多贫穷,士墙茅屋比比皆是。由政府拨款,给我们盖起了知青小院,搬家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我们知青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了。我和董美英同住一个房间。我们大家开始了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四个女知青轮流做饭,男知青帮厨,在那干旱缺水的塬上,当时没有饮用水,我们每天去邻近的部队拉水喝,装水的桶就是汽油桶,运回来后,倒入大水缸,供我们日常生活用水,特别是到了夏天,我们女知青洗澡需要用水,怎么办,我们姐妹借老乡家的水桶挑水,刚开始,像扭秧歌,肩膀磨得非常疼痛,村民们戏称我们是朝阳沟里的小银环,等挑到知青院里,水就剩半桶了。回想那段经历,至今难以忘怀。我们知青伙食还好些,午餐能吃顿白面捞面条,早晚都是玉米面窝窝头,在知青院里我们挖了地窟,把红薯都存放在里面保鲜,我喜欢吃红薯,一天三顿都吃不烦。她们开玩笑说,干脆叫你红薯窟吧!在农村,苦并快乐着!
新卫厂知青 来源:心怡
姚王大队第十一生产队 来源:心怡
2009年5月,我们重返姚王十一队,在我们住的旧址上合影留念。心情特别激动!如今,家家户户已都盖起了新房,生活水平逐渐好转,衷心祝愿我的第二故乡明天更美好!
35位原823老知青 重返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一位知青感慨地说:“当年虽然条件生活的很艰苦,但现在想想这也是我们一辈子宝贵的财富。”
灵宝一高是知青们当年就读过的学校,如今已成为河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母校的变化更是令他们激动不已。
知青代表马志刚激动地说:“我们来看望大家了,我们回家了,此时此刻我们心情非常的激动,这种激动我们从一开始刚踏入灵宝市就开始了,看着灵宝的变化,听着灵宝的乡音,吃着灵宝的饭菜,我们心情激动不已。这种激动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回到村里之后,又召开这么一个隆重的欢迎大会,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想当年,三十多年前,我们来的时间,常卯村的父老乡亲给我们很多的关爱和教育,这段历史在我们人生当中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令我们终生难忘,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我是1968年10月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17岁的生日刚过了8天,就和四女三男七个伙伴,一起下乡到了灵宝县川口公社北庄大队。
北庄离川口公社所在地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可到达。我对下乡后吃的第一顿饭印象颇深,好像是在大队部的院子里,老乡们端来了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玉米面饼子,蘸着一碗用盐和水调和的辣椒面,就打发了坐了大半天火车饥肠辘辘的肚子。
人生之路多漫长,最是知青那段情! 来源:陈昌华
2017年4月1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来自郑州、洛阳、灵宝的80多位老知青又汇聚在40年前他(她)们奋斗过的地方——灵宝市黄河林场。摄影:郭作民
摄影:郭作民
相约2017灵宝市黄河林场知青联谊会 作者:桃林清风、曹阳
当年的小知青插队在村里,
第二故乡的亲人思念你!
几回回梦里常相见,总想轻轻地告诉你:
那盏油灯,那顶斗笠,
依然存放在老房东的阁楼里;
半壶老酒,一盘残棋,
依然珍藏在老队长的笑谈里。
*
如今的老知青安家在哪里?
第二故乡的亲人祝福你!
几回回梦里常相见,总想悄悄地问问你:
那张照片,那本日记,
是否经受住岁月的洗礼;
故土寻梦,旧地重旅,
是否选定了成行的归期?
*
啊,老知青,走过同苦同乐的风风雨雨,
人也依依,情也依依,
多少不息的缠绵与哟!
留给我,留给你,留给永远难忘的回忆!
灵宝知青的那些人 那些事 那些岁月
蔡志和,一个普通铁路工人的儿子,1973年下乡到焦村公社西册大队,插队期间,他主动请缨参加窄口水库会战突击队。在溢洪道灌浆会战中,他不怕吃苦,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在一次施工中,他第一个爬上脚手架,由于架板不牢,摔了下来,不省人事,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后才脱离危险。当伤情稍有好转,他就不听医护人员劝告,毅然返回工地。后来,大队推荐他回城进工厂,可他辞退了招工表,决心扎根农村。
“找到了!找到了!焦村公社万渡大队七队”,老知青刘芳捧着知青花名册,激动地大喊,她脸上那细密的皱纹里,写满了一代人难忘的蹉跎岁月。
近年来,灵宝市档案馆迎来了一批批因办理退休手续查阅知青档案的老知青们。一本本泛黄的案卷,唤起了他们那深藏已久的、难忘的青春记忆,承载着他们那忘不掉的乡情,道不尽的往事。那些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铭刻着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青春纪念册。
“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它所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们是一群追求政治敏感,期待活跃阅世,希望与时共振的青年。身背沉重的行李,怀着激动的心情,手举伟大领袖的画像,高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在贫下中农震耳欲聋的欢迎锣鼓声中进了村,每天,他们从毛主席语录上找话题,找行动指南,以示自己的思想进步,行为端正。这就是——“知青”岁月!
那时的青春,色调单一,或白,或黑,或蓝,或灰,或藏青,或军绿。思维也沉浸在大一统的语言体系中,深信不疑。诸如毛泽东选集;我和我的祖国;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雷锋好榜样;甘当革命螺丝钉;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干一辈子革命……
他们的脑袋里装有统一的指南针,是精神的共同体。他们无须照镜子,就能在另外一个人的脸上,看见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欲,并深信那都是“正义”的行为,诸如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等等。他们的行为,远远大于日后几代人的日常振幅。
知青时光,有过多少人间事:为了去看场露天电影《青松岭》,会走几公里的路,坐在人挤人的排椅上,特别兴奋地期待电影的尽快放映,没了位置,就爬到树上,或骑在墙上看,算是那个年代一种刺激的精神享受。闲时,躺在草地上晒个太阳,眯缝着眼,听一曲收音机里的样板戏,顺带思念一下亲人,写封家书,投入邮筒,然后就天天盼着蹬着二八自行车的邮递员来,指望他们打开邮包,有一封属于自己的信,蹦跶一下心情。
不管条件有多艰苦,有的知青是一直抱有拓荒、扎根、繁衍和生息的信念,那心,应该是分外热得吧!有的知青是一边拿着鞭子在原野牧羊,一边哼着“轻轻打在我身上”,一边又隔着千里之外,嗅着城市的气息,翘首祈盼招工返程的那一天。还有的知青是专门走在“造反有理”的道路上,惹是生非。
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有弹指一挥间,世事便予人沧海桑田感。那些在当时的岁月里蹉跎久了的知青们,很多人更喜欢用 “往事并不如烟”来表述,他们追忆自己留在农村的那段苦乐年华,认定往昔的光辉岁月,没有峥嵘,仅余“蹉跎”。在某个时刻,回头望去,青春故事里的那些人和事,依旧宛如彼岸花,开满原野。
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吃过苦,有承受能力,懂得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讲求实际又不失矢志追求——“知青”精神!
这是浓缩了一个群体的时代记忆,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知青生活成为历史,知青心中青春无悔——“知青”精神!
已入东海,犹望高山。历史,对于记录者来说,或许只是叙述和文字,而对于亲历者而言,却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悲伤。如今,时光虽瞬间而失,但只要一提起“知青”的往事,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国家历尽艰难的曲折历程,同时也是“被整整耽误了的一代人”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永不割舍。
昨天,他们是一朵刚绽放的最美山花,与共和国阳光同路,风雨同行,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 今天,一颗不老的心,仍在热烈燃烧,继续照亮着火热的生命。
知青岁月,不堪回首; 知识青年,名垂青史! 历史和人民不应该忘记他们!
编辑:山上老兵 | 审核:农民街
出品:灵宝热线
|